鳳凰網體育出品
作者 | 豐臻
這幾張圖可能需要10萬字的圖說。昨晚工人體育場,京滬大戰,八臂哪吒、德勝門、北京城的看臺拼圖很震撼。
這種場面并沒有那么容易實現——固然行政力量想組織就一定可以組織起來,但它不是。它是真正意義上的民間文化活動,且爭取到了政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表現出來的就是情真意切、壯觀、震撼、市民化、現代化、國際化。
這是中國體育歷史上很特殊的一場比賽。
北京國安和上海申花兩支國內最具文化底蘊的球隊,歷史上各自都只拿到過可憐的1次聯賽冠軍,其成績與兩座城市在國內的地位嚴重不匹配,各自球迷對其有很高期望。恰恰本賽季,雙方一同排在榜首,都看到了時隔多年再拿冠軍的絕好機會。這是30年來京滬之間唯一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爭冠天王山之戰。這種歷史背景和輿論關注度下,如何“組織好”這場比賽,成了一個必須要面對但也并不會那么好解決的問題。
當然它也不只是國安、申花兩家俱樂部的事,它是整個中超聯賽、中國職業體育的故事。正如北京、上海從來都不只屬于他們自己。
所幸創造了幾個很重要的紀錄,擔得起中國足球門面:
1.62291名觀眾入場,創造了北京職業足球歷史上的最高上座紀錄。
2.客隊球迷區超過3000名申花球迷,工體歷史上客隊球迷聚集區人數最多的一次。
3.全場一圈的tifo是中國職業體育歷史上看臺視覺最震撼的一次。
4.自2009年之后,上海申花第一次在工體贏球,在工體連續15個賽季不勝的尷尬記錄作古。
◎工人體育場歷史首次開放全部客隊區看臺
第4點固然讓國安失望,但前幾項成就其實更難(這成就也跟申花有關,換一個對手,工體應該不會是這個模樣)。比起在主場贏下申花或者進一步拿到聯賽冠軍,前三項理應更讓國安有成就感,它需要很強的城市群眾基礎,需要由下而上展現的文化能量,以及有關單位的批準——最后這一點沒想象中容易。
過往工體每場比賽允許開放的座位在80%以內,這是有關體育賽事全國性安保政策的硬性要求,首都在執行層面又比其它地方更嚴厲。工體總容量68000,80%的上座率限制意味著最高人數只能不到55000。
但這一次情況終于改變。
62291,意味著這晚工體的上座率高達91.6%。只有客隊球迷和主隊球迷之間的區域基于安全需求的隔離帶空了一部分座位,其它座位全開放。這說明80%不是鐵板一塊,國安主場的突破具有示范意義。
國安給客隊球迷開了3000個座位供申花球迷直接購買,這也是第一次,這是個聰明的方案——與其讓申花球迷買票穿插在主隊球迷中間,不如讓他們集中在一起,更安全。國安球迷在看臺上有一個持續了多年的習慣,他們會在看臺上齊聲高喊“這是哪兒?北京!”這大度的3000個客隊座位,讓這話更有底氣。
◎國安球迷助威聲響徹工體
一切都建立在相關部門的批準上。足球場是日常狀態下群情最洶涌的地方,是個體表達最自由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情緒失控的地方,安保的顧慮可以理解。國情如此,理性看待,巧妙應對,是中國職業體育唯一的辦法。?
據《凰家看臺》了解,這次京滬大戰的關注度高于以往,且體育經濟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有村超、蘇超的正向價值),中央近期有文件呼吁促進體育消費,幾重背景下,北京市安保相關主管部門跟國安俱樂部、北京市體育局商量過后,做出了“開放更多座位”的決定。事實證明,這一呼應群眾需求的決策完全正確。
正興起的蘇超強調體育文旅經濟,強調足球帶動經濟消費。經濟層面,中超跟蘇超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職業體育偏重競技話題,它帶動的消費刺激往往被忽略。可是超過6萬人聚集在工體、三里屯這樣的核心城區,對周邊消費的促進是顯而易見的。國安每年有超過15個主場比賽,中超全年有240場比賽,球迷在城市之間流動、聚集、消費,中超有固定的、長期的、粘度很高的人流經濟。?
順口說一句,一位申花球迷或國安球迷,一年僅僅花球票、球隊周邊產品上的錢,往往有大幾千,這還不算他們為看球去喝酒、聚餐、遠征的費用。
◎京滬大戰
安全層面,看臺上的tifo表達自然彰顯城市文化自信,共創紀錄的主客隊球迷把“互嗆”“對罵”控制在相對文明的范圍內沒有越界,賽前凝聚起來洶涌而至,賽后得意或失意各自散場(小規模的口舌之爭和沖突不必被刻意渲染、放大),兩方共同造就了對抗情緒張力拉滿又惺惺相惜的典范場景。所以,安保層面還有什么好顧慮的呢?
其實中超還有一些城市主場,過往也早有突破80%的場景。曾經的江蘇奧體,現在的大連梭魚灣、成都鳳凰山都是如此。只是工人體育場一場劍拔弩張的京滬大戰允許上座率超出80%更有象征意味和引領意義。京滬大戰證明:只要做好監管和引導,而不是限制,職業足球給社會帶來的正向價值會超過我們的感知。
建議中國足協、中足聯把京滬大戰的前前后后做成案例,上至高層領導,下至各地方機構,讓更多決策者知道職業體育里的文化和經濟可以有多美妙。